這幾天關于滴滴和Uber要合并的消息四處飛揚。雖然雙方的高層都出面否認,但是中國互聯網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,一般被當事人極力否認的新聞,到最后其實都變成了現實。
其實滴滴和Uber有非常多的理由要合并。畢竟雙方同質化太嚴重,都沒有獨特的門檻和優勢。而且雙方有共同投資方,出于正常止損的思維,讓兩家停止燒錢來合并,對大家都有好處。
但是專車市場風云變化,幾乎每月都會有影響市場格局的事情發生。在這個時間點,滴滴和Uber合并,其實已經錯過了最佳時機,造成的結果就是“鷸蚌相爭,漁翁得利”的故事開始上演。最終的獲利方其實不是滴滴和Uber,以及他們背后的投資人,而是大家可能都沒有想到的神州專車。
1、滴滴Uber教育市場的使命已經完成,但依然沒找到商業模式。
滴滴在中國市場,Uber在北美和歐洲市場,可以說開啟了出行領域的共享經濟的全新模式,讓大眾認識到,原來出行還可以不用靠出租車。但滴滴和Uber也開啟了一個不好的方式,就是純粹用燒錢補貼的方式來教育市場,從來沒有在創造額外價值、提升用戶體驗上做功夫。
這就導致了一個可能滴滴Uber“打死都沒有想到過”的后果,那就是這個市場雖然是它們開創的,但最終果實卻不一定能摘到。因為它們一直沒有真正找到商業模式。
在滴滴Uber目前的狀態下,收入主要來源是交易傭金,要盈利就必須擴大規模,要擴大規模就必須燒錢,這就陷入了死循環。而且,因為無法對車輛和司機端有良好的掌控,因而安全問題、服務質量問題頻發,甚至還有命案出現。這在服務行業是大忌。此外,滴滴和Uber在中國本質上都是非法經營,種種跡象表明,管理部門將要出臺的網絡租約車的法律法規,會要求所有的專車司機都要備案,所有的司機都要設置準入門檻,這就會給滴滴和Uber致命一擊。
相反,在神州專車上,這些不利因素都不存在。神州一直以B2C模式著稱,商業模式和盈利方式清晰可見,控制好投入產出比即可找到穩定收入來源。而且神州亦是靠合規經營的高水平服務示人。越往后走,其實對神州越有利。
因而,其實滴滴和Uber在它們教育完市場后,因為自身商業模式的前景不清晰,神州反而會在未來占據更有利的位置。
2、滴滴和Uber彼此消耗太大,已經留出了足夠的空間給神州。
滴滴和Uber雖然是市場上的前兩位,但燒錢大戰讓雙方消耗過大,而且并沒有建立起核心競爭力。一旦價格上升,用戶就會選擇其他平臺。因而即使兩者合并,其實依然不會建立真正的用戶黏性。就如同美團和大眾點評合并,表面看外賣業務已經足夠稱霸市場,但是只要百度外賣和餓了么的優惠措施多一點,用戶就會立刻流失掉。
而神州專車卻不會面臨這樣的情況。因為定位是中高端的商務用車,而且是靠服務、安全等特性來維護客戶,因而用戶的質量就很高。根據羅蘭貝格的報告,神州專車的用戶存留率是行業第一。
換句話說,就在滴滴和Uber靠燒錢大戰打的你死我活、互相消耗的時候,神州其實在一個相對穩定的區域建立了自己的門檻。這個門檻因為處在市場的中高端部分,對手很難突破進來,而且只要神州愿意,它可以隨時往滴滴和Uber看似龐大的用戶群中進攻,爭取一部分客戶過來。
3、滴滴和Uber合并后的止損,會給已經上市的神州留出新機會。
其實關于合并的傳聞,說的最多的還是雙方投資人希望停止燒錢大戰,畢竟再有錢也不能砸下去不見實際效果。如果這個理由成立的話,那么雙方合并后,停止燒錢來止損就是必然的。其形成的結果,也必然是收縮市場,尋求利潤。
這就給已經做好彈藥儲備的神州留出了新機會。在新三板掛牌前,神州的估值就達到369億元,超過了目前新三板排名第二、市值約245億的企業硅谷天堂。有了新三板這個融資渠道,神州可以發力的地方非常多。既可以在互聯網專車領域和滴滴Uber再拼一拼,拿下更多優質用戶,又可以在出行生態方面做多種布局——而這也是滴滴們想做卻沒有經驗和能力去做的。
事實上,如果以發展的眼光看,滴滴和Uber的合并,相當于鋪好了床準備結婚,但沒想到神州卻滾了床單,而且不僅于此,神州還打算再造一座出行生態的房子,讓自己玩的更加痛快。
本文來源于網絡,由潤澤紡織定型布/熱熔膠膜編輯整理發布。